欢迎来到甘肃省研学旅行服务平台—甘肃研学旅行网
位置: 首页 研学新闻 详情内容

政策东风已至!科创研学这样抓住科技教育新机遇

当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》,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,一场覆盖课程、实践、评价全链条的育人变革正式启幕。而以“学用结合、知行合一”为核心的科创研学,正是衔接政策要求与育人实效的关键桥梁。如何借政策东风实现升级突破?答案藏在“协同、融合、创新”的实践路径中。

政策为科创研学划定了清晰的发展坐标。《意见》提出构建“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”,从小学低年级的兴趣感知到高中阶段的工程实践,形成“基础认知—综合应用—创新突破”的纵向培养路径。这意味着科创研学不能再是零散的参观活动,而需打造学段衔接、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:低年级可设计生活化、游戏化的科技体验,如自然现象探究、简易科学玩具制作;中高年级聚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,围绕“解决真实问题”开展实验探究;高中阶段则可对接前沿科技,开展小型工程实践或科研体验项目,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核心方法。

《意见》强调的“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”,为科创研学提供了资源整合的核心思路。如今,单一的场馆参观已无法满足需求,“高校+企业+科研机构”的协同模式正在成为主流。合肥的实践颇具启发:当地整合大科学装置、科技企业资源,打造“科技创新看合肥,科普研学到合肥”品牌,让学生在科学岛观察“人造太阳”,在科大讯飞参与语音识别实验,2024年接待科创科普游客超430万人次。科创研学应主动链接这些优质资源,开发“科学家+教师”的双师课堂,将智能工厂、研发中心变为“移动实验室”,让学生从“看科技”升级为“做科技”。

图片

教学方式的创新是科创研学的活力源泉。《意见》鼓励采用项目学习、问题探究等方式,推动跨学科知识应用。这要求研学活动跳出“走马观花”的窠臼,设计沉浸式、参与感强的实践任务:在小米汽车工厂,可让学生拆解“76秒下线一台新车”的智造逻辑;在蓝箭航天研发中心,通过亲手操作火箭零部件理解航天工程原理;借助VR技术重现莫高窟壁画创作,在历史场景中渗透数字科技知识。这种“在实践中探究、在体验中成长”的模式,正是政策倡导的育人方式变革的生动实践。

破解同质化难题,才能让科创研学走得更远。《意见》提出“因地制宜、分类推进”的原则,为差异化发展指明方向。各地可深挖地域科创特色:西安可融合历史与科技,打造“兵马俑数字体验馆”研学线路;大庆可推出“石油宝藏探险家”项目,让学生在模拟勘探中掌握地质知识;杭州则可依托人工智能小镇,聚焦AI技术的生活应用。同时,建立“科技素养数字画像”,追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轨迹,用过程性评价替代单一结果评价,既契合政策要求,也能让研学效果可感可测。

政策的落地从来不是孤军奋战。《意见》明确推进家校社协同,构建科技教育“教联体”。科创研学需主动融入这一生态:学校可将研学纳入校本课程体系,保障实践时间;企业可开放优质资源,参与课程设计;家长则转变角色,从“陪同者”变为“共同探究者”。当全社会形成合力,科创研学就能从“阶段性活动”升级为“常态化教育”,真正成为培育科学精神、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。

科技兴则国兴,少年强则国强。《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》为科创研学打开了广阔天地,而抓住机遇的关键,在于回归“育人”本质——让每一次研学都成为好奇心的启蒙、科学思维的锤炼、创新精神的滋养。当更多青少年在科创研学中点燃科技梦想,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必将更加坚实。

THE END
[声明]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,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,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。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未署名,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,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,或做删除处理。谢谢!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及时与本网联系(联系QQ:2669710611)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。

研学新闻

最新文章

课程设计

TA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