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甘肃省研学旅行服务平台—甘肃研学旅行网
位置: 首页 研学新闻 详情内容

梁烜:课题研究是研学旅行从“活动”升级为“课程”的根本路径

2025年11月14-17日在北京成功召开。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实践教研室主任,中国教育学会综合实践分会副秘书长梁烜为大家带来了《带着课题去研学:促进研学深入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方法》的主题分享。

梁烜:课题研究是研学旅行从“活动”升级为“课程”的根本路径

以下是研学猫根据其发言和PPT内容整理的精彩发言片段,供大家学习。

课题是研学的灵魂

课题研究是研学旅行从“活动”升级为“课程”的根本路径。

课题对研学的价值,体现在四个关键方面。

它能赋予学生明确目标,让“被动看”变成“主动探”,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和问题去观察世界,就像雷达一样精准搜索信息;

它能整合零散知识,把沿途的风景、历史、科学现象等“珍珠”串联成结构化体系;

它能驱动思维升级,让学生在“发现问题-分析问题-解决问题”的全过程中提升能力;

更能深化研学成果,让空泛的感想变成有分量的报告、模型或短片,成为深度学习的有力物证。

“三段式”实施蓝图

要实现“带着课题去研学”,我们可以遵循“三段式”实施蓝图。

研学前,核心是让问题“立”起来。选题要坚持“小而美”原则,切口不能过大,比如不说“研究故宫”,而说“探究故宫屋顶神兽的排列规律”;同时要确保问题可探究、有价值,能在研学现场通过观察、访谈获取一手资料。之后还要设计完整的研究方案,明确问题、规划方法、准备工具,课题来源可以结合课程内容、学生兴趣或场馆特色。

研学中,关键是让探究“活”起来。学生要化身小小学者,带着问题清单定向观察,避免漫无目的;带着采访提纲与专家、工作人员有效交流,杜绝“是/否”式无效提问;同时用文字、绘图、拍照、录像等多元工具记录,做到事实与观点分离,留存鲜活的一手资料。

研学后,重点是让成果“亮”起来。先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、筛选和分析,再通过学术型报告、创意型作品或展示型汇报等形式呈现成果,最后结合过程性与成果性评价进行复盘反思,让每一次研学都有沉淀、有提升。

就像探究赵州桥的研学案例,常规模式下学生只能浅层认知历史、背诵知识点,而课题式研学中,学生通过实地测量、观察绘图、专家访谈,不仅深度理解了“敞肩拱”的千年智慧,更提升了实践与思维能力。这正是课题赋予研学的独特价值——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旅途中的研究者。

课题是研学的“靶心”,方法是研学的“工具箱”,作品是研学的“勋章”,“带着课题去研学”模式的推广,需要我们共同努力,让研学真正回归教育本质。

THE END
[声明]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,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,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。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未署名,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,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,或做删除处理。谢谢!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及时与本网联系(联系QQ:2669710611)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。

研学新闻

最新文章

课程设计

TA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