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9日,南昌市第二届“我们的八一·我们的长征”红色研学活动正式从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启程。参加此次研学活动的18名全市优秀学生代表、42名南昌五中学生代表以及20名南昌五中实验学校学生代表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,19日在毕节市金沙县乘坐轮渡沿着当年红军南渡乌江的路线缓缓前行,同日还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南渡乌江纪念碑和钱壮飞烈士陵园。昨日,师生们通过徒步方式感受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中的困难与艰辛;在大木村红军文化广场还原长征记忆、缅怀革命先辈;同时,还亲身体验了非遗传承的农耕活动,在体验农耕劳作的同时,重温红军与群众共生产、同奋斗的历史。
感受峥嵘长征路
8月20日上午9点,红色研学队伍抵达大木村,他们将通过徒步的方式前往红军文化广场,路程约2.5公里。
脚下的山路蜿蜒起伏,伴着淅淅沥沥的雨水,同学们身着统一服装、穿着雨衣,沿着当年红军的行军方向不断前行,似乎复刻了长征途中“不怕苦、不怕累”的行军场景。“这条红军步道我才走了1公里,就已经气喘吁吁,很难想象当年红军带着装备、饿着肚子,是怎么走完的。”一名同学一边擦着汗,一边说道。
记者看到,曾经的山路已修成水泥路,路边的玉米杆、树木郁郁葱葱,沿步道往上还有不少坡路,不少同学已经走得满头大汗。
唤醒“红色记忆”
经过2.5公里的路程,红色研学队伍来到大木村红军文化广场,这里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、聆听红色故事的重要场所。而广场旁的红军标语墙,背后则蕴含着深厚的红色历史底蕴。
大木村红军文化广场是201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,建设在大木红军标语墙旁。1935年,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六屯镇,在此写下了“红军是干(亁)人(‘干(亁)人’是贵州方言对穷人的称呼)的军队”“取消一切高利贷”“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”等大量革命标语。红军走后,当地村民用草垛将写有“红军是干(亁)人的军队”的墙体遮挡,使其得以保存,该标语现已被列为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标语。
进贤县第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星火校区八(1)班周开楷告诉记者:“90年前红军经过大木村,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红色基因。今天我们走这段路或许有些累,但那时候的他们走的路更加泥泞,路途更加艰苦。经过这次活动,让我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。”
体验农耕生活
当天下午,同学们体验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活动,重温红军与群众共生产、同奋斗的历史。
活动中,同学们分为四组,分别体验了种菜、磨豆浆、打糍耙、樁稻米等农耕活动。在菜地里,同学们拿着耕种工具,在当地村民的指导下,种下一棵棵萝卜苗;在大木村的法治文化广场上,一组同学站在石磨边,在村民的指导下将泡好的黄豆放进磨眼,手握磨柄逆时针推磨,乳白的豆浆顺着磨缝慢慢淌下来,滴进底下的盆子里;一组同学每人拿起木棍,一下一下地锤着石臼里的熟糯米,将熟糯米打成糍耙后,大家还不忘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;剩余一组同学负责樁稻米,只见石臼里堆着晒干的稻穗,同学们手中攥着木杵,高高扬起再重重落下,稻壳被杵得裂开,随后把稻糠米粒一并扫进竹筛,颠着筛子将稻壳筛走,留下白米。
南昌五中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、副校长胡小玲称,重走长征路是触摸历史的“活课堂”,能让孩子们在今昔对比中知道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,“这既是红色课堂,更是精神洗礼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