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甘肃省研学旅行服务平台—甘肃研学旅行网
位置: 首页 研学新闻 详情内容

打着“自然教育”的旗号,却将“掏鸟蛋”纳入研学课程?

9月20日,某植物园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国庆“青少年现代攀树”独立营活动预告,其中因包含爬树“掏鸟窝、掏鸟蛋”环节引发公众关注与讨论。尽管活动强调所使用的并非真实自然鸟巢与鸟蛋,但该活动仍引发较大争议。

打着“自然教育”的旗号,却将“掏鸟蛋”纳入研学课程?

打着“自然教育”的旗号,却将“掏鸟蛋”纳入研学课程?

打着“自然教育”的旗号,却将“掏鸟蛋”纳入研学课程?

图源:小红书

9月22日园方回应,公众账号相关文章已经删除,该活动已取消。

该植物园工作人员称,因课程发布后,关于“掏鸟蛋”的部分争议比较大,该课程已经取消,后续会有更适合小朋友的活动,“负面的东西不是为了负面的,有其他的教育意义,但可能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。”

该植物园在课程引发争议后,迅速删除相关推送并取消课程,这种应对方式非常及时。尽管课程注明了并非自然鸟巢鸟蛋,但“掏鸟蛋” 这一行为本身容易引发误解,且与现代自然教育倡导的敬畏生命、不打扰自然的理念相悖,取消课程有助于避免进一步的负面影响。

自然教育的本质,是搭建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桥梁,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个体理解自然规律、树立生态伦理。现代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生命敬畏感,强调从“征服自然”转向“敬畏生命”,从“单向索取”转向“双向守护”。

“掏鸟蛋”的课程设计,即使使用的是人工鸟蛋,也可能向孩子传递错误的信号,让他们误以为鸟蛋是可以随意获取的,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灌输“自然之物可随意获取、生态平衡可随意干预”的错误认知。儿童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正处于塑形阶段,对“课程活动”具有天然的信任感与模仿欲,今日在课程中觉得“掏鸟蛋”是被允许的“有趣体验”,明日在野外遇到鸟巢,便可能下意识地复刻这一行为,从而对野生鸟类的繁殖造成干扰,这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态观。

自然教育机构在设计课程时,应充分考虑生态伦理,避免出现可能误导孩子或违背生态保护原则的内容。该植物园作为知名的科普教育基地,更应该严格把关课程内容,确保其科学性和教育性。此次事件也提醒其他自然教育机构,要加强课程审核,邀请生态专家、家长或学校代表等等参与设计,确保课程符合生态保护理念。

另外,加强自然教育行业监管很有必要。目前自然教育领域存在一些乱象,部分机构为了吸引眼球,过度追求噱头,而忽视了生态教育的本质。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自然教育行业的监管,制定明确的行业标准和规范,划定法律底线与伦理红线,确保自然教育活动能够真正起到传播生态知识、培养生态意识的作用。

THE END
[声明]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,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,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。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未署名,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,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,或做删除处理。谢谢!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及时与本网联系(联系QQ:2669710611)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。

研学新闻

最新文章

课程设计

TA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