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甘肃省研学旅行服务平台—甘肃研学旅行网
位置: 首页 研学活动 详情内容

秦岭博物馆研学活动回顾:亲子共学“趣”打卡,解锁生态科普新姿势

本次系列研学活动同步开展了线上直播,平均吸引超2000人在线观看,收获万余人点赞及转发,进一步扩大了秦岭自然科普的覆盖面与影响力,让更多观众通过线上形式参与到社教活动中。

当暑期遇上“秦岭四宝”,会碰撞出怎样的惊喜?这个夏天,秦岭博物馆推出的“寻迹秦岭、探秘宝藏——秦岭四宝”主题研学活动,没有枯燥的课堂,没有刻板的讲解,取而代之的是与“国宝”的趣味探索,让孩子们在玩中学、学中乐。四期系列研学活动让300余亲子家庭沉浸式探索秦岭自然与人文魅力,解锁了生态科普的新打开方式,留下了专属暑假的美好回忆。

活动全程依托博物馆“生命天堂”展区100余件珍稀动植物标本及展厅中与动物相关的文物展开,围绕“互动+沉浸式体验”设计,让“秦岭四宝”成为孩子们心中鲜活的自然伙伴,将“守护秦岭”的理念留在孩子们心中。让我们一起回味那些与“国宝”对话的瞬间吧!

回顾:从知识到创作,解锁“秦岭四宝”

IMG_256

8月2日:秦岭“国宝天团”——大熊猫的秘密

2025·研学一“夏”

IMG_257

IMG_258

讲解员借助大熊猫标本、图文展板与多媒体装置,从栖息地、食物构成,到黑白色毛发的生态意义,全方位解读秦岭大熊猫的演化故事。纪录片《秦岭大熊猫的密语》让孩子们更直观感受国宝生活,而“熊猫脸盘DIY”环节里,白色纸盘与黑色卡纸在小手巧思下变身憨态可掬的熊猫脸盘,现场满是“比萌”的欢声笑语。

8月9日:林间精灵——朱鹮的重生之路

IMG_259

“东方宝石”朱鹮成了主角!讲解员通过互动问答,详解朱鹮“雪白羽毛+红脸蛋”的外形特征,以及从濒临灭绝到种群恢复的历程。孩子们踮脚观察标本、认真记录笔记,朱鹮纪录片介绍了其野外放归的全过程。“扇面绘朱鹮”环节中,有人写实还原朱鹮之美,有人用彩虹色赋予其奇幻活力,童趣与创意碰撞出别样精彩。

8月16日:高山隐士——金丝猴的家族生活

“金丝猴长着长尾巴、能在树上灵活穿梭,可人类为啥没有尾巴,还能稳稳直立行走?”讲解员的提问点燃现场热情。对照人类演化展板与金丝猴标本,孩子们解锁直立行走奥秘与树栖“秘诀”;金丝猴纪录片则展现其社群协作的温暖场景,让孩子们直呼“太团结”。手工环节的“金丝猴拼贴画”,在修剪、粘贴间,一只只灵动的金丝猴跃然纸上,成就感拉满。

8月23日:秦岭萌兽——羚牛的生存智慧

“作为收官之期”,“秦岭六不像”羚牛带来满满知识点:从“似牛非牛、似羊非羊”的独特外形——弯曲牛角御敌、宽厚蹄子攀山,还有“环状迁徙阵型”(公牛开路、“哨牛”警戒、母牛与幼崽居中)的生存策略。当听到羚牛夏季爬高舔食岩盐时,小朋友追着提问“它们的舌头不怕盐硌吗”,互动间知识悄然扎根。“纸杯羚牛DIY”将氛围推向高潮,纸杯变身体态敦实的羚牛,孩子们捧着作品与标本合影,为研学画上圆满句号。

本次系列研学活动同步开展了线上直播,平均吸引超2000人在线观看,收获万余人点赞及转发,进一步扩大了秦岭自然科普的覆盖面与影响力,让更多观众通过线上形式参与到社教活动中。

延续研学热度:我们将持续讲好秦岭故事

从“认识国宝”到“热爱自然”,从“了解知识”到“主动守护”,此次系列研学活动为青少年搭建了亲近自然、学习科普的平台,也是秦岭博物馆“活化馆藏资源、深耕青少年教育”的生动实践。整个暑假期间,秦岭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5万余人次,其中各类学生研学参观群体达100余场次、青少年群体6万余人次,成为广大青少年暑期出游打卡清单的必选站点。

未来,秦岭博物馆将继续挖掘资源、优化课程,开发更多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的研学内容,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探索自然、感知文化的“第二课堂”,引导他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。下个季节,我们期待与更多朋友相逢,共赴自然与文化之约!(图文:秦岭博物馆)

THE END
[声明]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,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,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。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未署名,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,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,或做删除处理。谢谢!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及时与本网联系(联系QQ:2669710611)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。

研学新闻

最新文章

课程设计

TA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