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虽已接近尾声,但“研学” 依旧是家长圈的热议词。
有人说 “花大价钱就换孩子一句‘好玩’”,也有人坚信 “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”。
研学到底是不是智商税?咱们先从它对孩子的重要性说起。
图片来源:中国政府网
研学对孩子的重要性,藏在成长的细节里
1它是知识的 “转换器”:
课本里的 “光合作用”“丝绸之路”,在植物园观察叶片脉络、在古城墙触摸砖块磨损时,会变成可感知的 “活知识”,让孩子从 “记住” 到 “理解”。
2它是能力的 “练兵场”:
独自整理行李、和队友协商分工、遇到问题时尝试解决…… 这些在研学中反复出现的场景,悄悄培养着孩子的独立意识、合作能力和应变力。
3它是视野的 “望远镜”:
在乡村体验农耕,孩子会懂得 “一粥饭的不易”;在科技馆接触 AI 技术,他们会看见 “未来的可能性”。这种对世界的多元认知,是试卷给不了的。
4它是兴趣的 “种子库”:
很多孩子在地质研学中迷上岩石标本,在非遗工坊爱上传统手艺 —— 这种由体验萌发的热爱,比任何 “兴趣班” 都更有生命力。
教育部发声:研学安全与选择需谨慎教育部办公厅近期发布《关于做好 2025 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》,特别指出暑期安全风险加大,提醒家长要理性看待、慎重选择各类夏令营、研学、游学。这也侧面反映出当前研学市场存在隐患,需要家长们擦亮眼睛。
各地教育部门也将协同相关工作,确保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参与有益活动。
图片来源:教育部
研学和旅游,差的不止一个 “学” 字不少家长吐槽:“孩子回来只说好玩,说不出学了啥。” 这其实是把 “伪研学” 当成了真研学。
普通旅游是 “逛景点、拍照片”,核心是放松;而研学是 “带着问题走,带着答案回”,核心是成长。
比如同去长城:
旅游可能只看 “城墙多高、砖块多大”;
研学则会设计 “城墙如何防御外敌”“古代工匠如何建造” 等问题,让孩子动手模拟防御工事、分析地理优势,把历史、数学、工程知识串成线。
国家都在推的事,能是智商税吗?从 2016 年教育部明确 “研学是综合实践育人途径”,到 2017 年《研学旅行服务规范》出台,再到近年多地将研学纳入学分体系,还有今年新出台的《研学旅游服务要求》等3项文化和旅游行业标准 —— 国家层面一直在为研学 “正名”。 它的价值早被验证:让课本里的 “兵马俑”“电磁感应” 从文字变成可触摸的体验,帮孩子从 “知道” 到 “理解”,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。图片来源:文化和旅游部
查资质:看营业执照、旅行社许可证,拒绝 “皮包公司”;
审课程:要求提供详细教案,确认是否有 “问题设计、实践环节、总结反思”,避开 “纯打卡” 行程;
保安全:查看是否购买保险、是否有应急预案,交通 / 住宿 / 餐饮是否有明确安全标准。
最后说句大实话:
如果只是换个地方玩手机、拍照片,那研学确实是智商税;但如果能让孩子在行走中睁大眼睛、开动脑筋,这笔投入比多报几个补习班更值。
关键是 —— 家长要先放下 “必有所得” 的焦虑,给孩子一点在体验中慢慢成长的时间。